青海察尔汗盐湖的卤水再次被游客踏破时,1300公里外的贵州奥陶纪晶花池正上演着同样的剧本——护拦被翻越,晶花在脚下碎裂。这不是某个景点的管理疏漏,而是一场席卷全国的文明旅游困境。
现代旅游,似乎陷入了风险认知的迷雾之中。当九寨沟的游客们赤脚踩碎万年钙华时,他们心里或许只是觉得那不过是一片平平无奇的土地,这样的认知惯性,实则折射出生态知识在人们心中的严重缺失。地质专家们曾痛心地指出,多数景区只是简单地立起 “禁止下水” 的警示牌,却未向游客们讲明卤水背后复杂的腐蚀化学原理,未提及钙华历经亿年才得以形成的漫漫进程。正因为这种知识的缺位使破坏地质风险沦为抽象概念,无法被游客直接理解,造成游客保护意识的缺失。
在 “打卡经济” 的强势驱动下,盐湖早已不再是人们眼中那令人敬畏的地质奇观,而是变成了社交媒体上吸引流量的货币。尤其是一些网红为了流量,背景特地包含禁令标识,突出自身的“特别”和“勇敢”,吸引更多的观看。当生态价值被无情换算为点赞数时,破坏行为也在这种功利性的思维下,堂而皇之地披上了 “合理” 的外衣。同时,由于平台算法为了追逐流量,将那些 “禁区打卡” 的视频源源不断地推送到无数用户的面前。虚拟的体验渐渐覆盖了人们真实的感知,景区里那些警示牌,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。
与此同时,管理标准的分裂,更是让整个局面雪上加霜。青海的两大盐湖,相距不过百公里,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。察尔汗盐湖严禁任何下水行为,而茶卡盐湖却开放鞋套租赁。游客们带着在茶卡盐湖的游玩经验,踏入察尔汗盐湖时,管理上的冲突便在不经意间转化为行为的失范。这种碎片化的管理模式,使那些禁令在游客眼中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权威性。
展开剩余42%若要重构文明,需从认知根源进行一场深刻的重塑。
在知识传播方面,亟待革新范式。北京地质博物馆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启发:观众们戴上 VR 设备,仿佛瞬间 “穿越” 到寒武纪时期,亲眼目睹钙华沉积那跨越亿年的漫长进程。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方式,让生态价值变得鲜活可感,真实可触。
规则体系也必须迎来刚性的重建。2025 年新修订的《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》,确立了 “全国联惩” 的有力机制。某国企高管因盐湖违规行为被取消差旅补贴的案例一时间登上热搜,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。当特权的壁垒被彻底打破,规则才能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。
同时,价值导向必须实现根本性的转向。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转型之路值得我们用心去借鉴:他们果断撤除了所有 “网红打卡点” 的标识,转而增设了自然观察站。开园短短三个月后,“寻找稀有地衣” 的活动参与量就反超了摆拍游客的数量。当深度体验逐渐取代浅层消费,成为人们旅游的主流追求时,生态自觉也会在人们心中悄然觉醒。
那块曾被无视的警示牌,终将在认知升维中完成使命。而它背后翡翠般的湖面,将永远倒映着人类对自然最深的谦卑。
发布于:江苏省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